12月7日下午,我院邀请中山大学杨炳钧教授作题为《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应用》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我院邢晓宇教授主持,吸引了学院师生的热情参与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。
讲座围绕“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应用”这一主题展开,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创新性理论——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价值。杨教授首先引导大家认识语法隐喻的核心概念,并指出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语法转换实现表达的形式变化,使信息更加浓缩、严谨和正式。例如,“将资源分配给个体”这一表达可以通过语法隐喻转化为“资源的个体化分配”,不仅形式更加简洁,同时也展现了学术写作中的逻辑性与正式性。
在分析语法隐喻的广泛应用时,杨教授提到,语法隐喻在政策文件、学术论文和翻译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语法隐喻不仅推动了语言的精准表达,也凸显了人类对语言微妙性的掌控能力。例如,新冠疫情期间关于“疫情溯源”的表述,杨教授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对比,说明了语法隐喻在信息焦点选择与立场表达中的关键作用。他强调,尽管AI在翻译和语言处理方面表现优异,但对语法隐喻的解读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仍存在较大局限。这表明,人类在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和文化敏感性依然不可替代。
互动环节中,现场师生积极提问,围绕语法隐喻在教学、翻译及跨文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热烈讨论。杨教授耐心解答了大家的疑问,并结合实例说明语法隐喻如何为语言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可能性。
讲座结束后,许多师生依然围绕相关议题与杨教授继续交流,表现出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。
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,师生们与杨教授共同合影留念,为这次学术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专家介绍
杨炳钧,中山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2024年担任“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”会长。他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,出版学术专著、译著及编著19部,其中4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、劳特利奇出版社等国际顶尖学术出版社出版,包括 Non-finiteness: A Process-Relation Perspective (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22) 和 Language Policy (Routledge, 2017)。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,研究方向涵盖功能句法、语法隐喻及话语分析。杨教授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语言学多个领域,为此次讲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。